【资料图】
初冬时节,阳光暖暖照射在大地,树叶金黄,微风和煦。在信阳市羊山新区双井办事处五纪村,一群青少年围坐在一位老人身边,正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述着他亲身经历的故事。
老人叫姚学运,现年65岁。家住信阳市浉河区双井办事处何寨村,是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。
1978年同村中其他七名青年一起参军。同年11月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战斗地点。
“到达目的地时,因为时间仓促没有搭建营帐,就暂时住在当地老百姓家里,广西那边都是两层木房,一楼养牛我们住到二楼。当时,为了做战斗准备要把头发全部剃光,是班长给我们剃的头,那种心情没法说,只知道要打仗了!”姚学运回忆道。
1979年2月17日凌晨6时,姚学运所在的战斗小组向敌人发起冲锋。
“路过178号界碑的那一天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。”姚学运感慨地说,“敌人就在山上,我们的环境下行军很恶劣,到处都是地雷,枪炮声,紧张的心情充斥着整个连队,但没人想过退缩,大家都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。为了国家为了人民,没有怕的。”
说起战友,回忆起当年战斗的惨烈,姚学运眼噙泪花,“当时跟我一起参军的同村的一位战士,我们在军队的朝夕相处中相熟。一次战斗中,他的战友被敌人炮弹的弹片击中,他为了营救中弹的战友,不幸中弹,就倒在我的眼前。”说完,姚学运沉默了许久。
之后姚学运跟随部队撤到后方成了一名后勤兵,战争结束后光荣退伍了。
几十年光阴匆匆而过,当年的青春小伙子,如今已进入花甲之年。对于今天的生活,姚学运打心底里感到幸福与满足。“战时的条件多艰苦啊,基本是住在山洞里,蚊虫多,粮食是压缩饼干,就是炒面粉,水都是很金贵的。基本靠当地的老百姓夜里偷偷提着竹筒给送。那么危险的环境,村民还给我们送水,真的很感谢他们。你们要珍惜现今的生活啊。”
“你们都是祖国未来的花朵,要好好学习,好好吃饭。我们都老啦,祖国的未来在你们这一代的手中,你们要茁壮成长去保卫我们的国家不受外来之敌的骚扰!”姚学云坚定地对孩子们说道。(郝昱玮 彭莹莹 樊承欣 刘宜杭)
标签: